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

  • 辽宁省博物馆
  • 2023-01-04 14:10:29
【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和合中国辽博展览文博热展@微博文博

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和合中国”大展于2022年10月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至2023年1月28日。

自开展以来,因受疫情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参展展品:西周绯色缂回纹斜褐织物残片、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东汉蜡染蓝白印花棉布、4-7世纪萨珊波斯银币、北朝贴饼高足玻璃杯、唐琥珀色狩猎纹印花绢残片、唐-宋回鹘纹残片共七件组文物一直未能展出。@新疆博物馆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完善展览内涵,经多方共同努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品将于2023年1月1日至28日与观众见面,欢迎广大观众前来参观。

求关注展品欣赏

星星绯色缂回纹斜褐织物残片
周代
长30厘米 宽16厘米
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织物以羊毛纤维为材料,是用斜纹缂织法织造的织物。经疏纬密,以绯色为底色,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造出回形几何图案。据研究,材料来源于本地羊毛,出土时原为开襟长外衣的边饰。

星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
原件为汉代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用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织成,以云气纹、鸟兽纹、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为纹样,用汉隶书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这里的“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中国”则是指汉王朝治理的天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意思是,当五大星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时候,就是最有利于中原王土的时候。

星星蜡染蓝白印花棉布
东汉
残长89厘米 宽48厘米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东汉晚期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块棉布中心部分已经缺失。左下角框内为希腊神话丰收女神得墨忒耳半身像;中心图像虽残,但从画面内容分析应是一男子欲制服狮子。边框处还见辟邪、鸟和彩花带。这一蜡染棉布可能产于公元2至3世纪贵霜王朝马图拉地区。

作品中得墨忒耳、人狮搏斗等属于希腊神话题材,辟邪则来自中国艺术,而棉纺织、染色、蜡染技术起源于印度,大量的装饰纹样在犍陀罗时期十分常见,裸体人物形象风格则属于贵霜帝国马图拉地区艺术特点。此物汇集了东西方众多文化元素和技术,是一件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星星萨珊波斯银币
4-7世纪
新疆乌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据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驯象等。隋唐时期,中国和波斯间往来更为频繁。如今,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青海的西宁等地都发现过萨珊朝波斯的银币,说明萨珊朝波斯与中国通商的昌盛。

星星贴饼高足玻璃杯
北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森木赛姆千佛洞石窟附近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采用无模自由吹制法制作,呈淡绿色。敞口,圆腹,高足,口沿微内收,杯壁外侧粘有两排圆饼装饰,交错分布,共计十二个。杯身圆饼装饰及高足部分皆为后期分别制作,粘贴而成,圆饼上还依稀可见加工时留下的戳痕。这种装饰方法是模仿萨珊型圆凸玻璃杯制作,比萨珊冷加工出来的圆凸玻璃杯简单得多。

星星琥珀色狩猎纹印花绢残片
唐代
1973年新疆阿斯塔娜M191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印花绢原为褥子边,由四块拼对而成,属夹板印花绢。烟色地上有显白色的骑马狩猎纹。骑者持弓拉弦,作回首射箭状。马四蹄平伸,作奔驰状。马前肩有官马火印。猎物是狮子,狮子作前扑状。兔、鸟、花草等散见其间。其制作方法应为蜡防染或其他防染剂印花,体现了当时印花绢织的高超艺术水平。

星星回鹘纹残片
唐宋时期
新疆巴楚托库孜萨来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的高昌回鹘人在吸收了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字母之后创制的文字,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现存回鹘文文献包括宗教经典、公文、契约、碑铭等。

蒙古文、维吾尔文等文字均是由回鹘文为基础创制的。在元代,回鹘语在四大汗国和西亚地区为仅次于蒙古语的官方语言。
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新疆文物终聚辽博——“和合中国”展览展品三期调整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