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

  • 狼夫人lola
  • 2025-03-21 03:00:06
平阳南麂岛解放70周年 【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via:潮新闻 策划 殷诚聪 钱忠秋 记者 王艳琼 共享联盟·平阳 林斌 郑小巧 制图 蔡卓凝 )编者按: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平阳县南麂岛,意味着浙江全境获得解放。值此浙江全境解放70周年之际,浙报集团温州分社记者走进南麂岛,带您循迹来时路,共同感受这座最美海岛的沧桑巨变。

你也许不知,现在北京上海餐桌上的高价大黄鱼,很多来自南麂岛。因品质“出圈”,南麂大黄鱼成了享誉浙江甚至全国的水产品“金名片”。行至南麂,这一味鲜更让我们好奇,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

大黄鱼被誉为“国鱼”,居中国四大海产之首,栖息在太平洋深海,4至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遗憾的是,由于过度捕捞、生态危机,野生大黄鱼濒临灭绝。

在远离陆地的南麂岛,大黄鱼历来是支柱产业,南麂岛海域为大黄鱼产卵场保护区。

“早年一网下去能有几百条鱼,后来只有几十条,鱼越来越少,船越开越远。”南麂岛大黄鱼协会会长温正喜是“渔三代”,爷爷是最早一批上岛渔民,爸爸是初代养鱼人。他回忆,野生大黄鱼在上世纪遭遇一种叫“敲罟”的野蛮式捕捞后,变得非常稀缺,一条两三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在市面上,很快就能卖出几千块一条的高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渔民开始尝试养殖大黄鱼,但因为养殖设施和技术跟不上,产量并不乐观。

彼时,南麂岛渔民养大黄鱼用的还是竹质渔排,围出来的网箱长宽深最多只有四五米,一个网箱只能养一两千条鱼,也防不住台风。如此一来,大家也不敢扩大养殖规模。

1990年,南麂列岛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1992年南麂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的意识,在南麂人的心中愈发清晰。

上世纪90年代末,温正喜传承父辈经验,改良大黄鱼养殖技术,励志走生态养殖之路。同期,当地政府开始扶持大黄鱼产业发展,也让渔民们感到前景广阔。

野生大黄鱼之所以品质佳,关键在于鱼的成长过程始终处于流动、洁净的海水中。养出高品质的大黄鱼,需要尽可能为养殖提供空间。南麂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起,南麂岛开始了大黄鱼深水生态养殖试验,增殖放流,引育品种,淘汰传统小网箱,引入深海网箱,提高渔民们养护技术。

与此同时,大黄鱼对于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南麂岛实施保护区管理条例,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加强生态监管,开展“碧海”“海盾”“护岛”专项执法行动,进行生态监测,实行生态修复,引导岛民群防群护。

“传统小网箱变成了高科技的深海防风浪大网箱,直径可达数十米。一个网箱就能放十来万条鱼苗,存活率高,规模翻了十几倍。”温正喜说,渔民们“尝”到产业发展红利,开始离开港湾和拗口,将养殖地点向外拓展,超低密度的深远海养殖,让南麂大黄鱼近似野生,口感特别好,受到食客欢迎,价格也翻了两三番。

让渔民们骄傲的是,2016年起南麂大黄鱼正式“出圈”,“游”上了G20杭州峰会等国际性盛事的餐桌。

近十年,同样是人工养殖大黄鱼,新一代南麂岛渔民围绕“精”字做文章,更加注重大黄鱼的风味与品质,拿到了“中国第一条有机海水鱼”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等荣誉,还搭建数字化仓储中心,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全国各地。

85后的林端萍也是一名“渔三代”,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南麂岛,成为南麂大黄鱼生态养殖的年轻代表。她一边接手父辈渔场经营,一边引入物联网,带着本岛200户大黄鱼养殖户产销。“大黄鱼要在夜晚捕捞,为最大程度保留鲜味,我们采用海水和碎冰混合的低温箱打包,客户线上下单,当晚南麂大黄鱼发货,快速直达餐桌。”林端萍说,现在南麂大黄鱼节假日热销,年底一天订单就是上万斤,渔民们忙得不可开交。

目前,南麂岛大黄鱼养殖水域达1800余亩,年产量超2600吨,年产值3.5亿元,解决了全岛95%常住居民就业问题,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较2005年增长近9倍。

如今,不少游客来到南麂。借机提升南麂大黄鱼品牌知名度,林端萍还打造了海洋牧歌渔旅体验园。这里8个大网箱养着15种鱼和3种贝藻,游客可以了解渔业知识、体验海钓快乐,坐上快艇前往养殖区,沉浸式观看大黄鱼养殖和捕捞。开园当年,体验园就吸引游客近万人。

“现在我们把南麂岛大黄鱼定位为一个精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更好带动增收致富。”平阳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在瞄准更长远的未来,今年当地投用了新型潜水升降式球形网箱,继续提升南麂大黄鱼品质,计划引育加工新业态,推介区域公共品牌走进北京、杭州等地,并且在生态和经济之间寻找平衡,严控南麂大黄鱼养殖面积。预计未来三年,南麂大黄鱼产值将突破10亿元。心好喜欢走进浙江全境最后解放地
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南麂70年丨一条鱼如何“游”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