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 宿雨丨养殖业,惊险一跃

  • 行业研习
  • 2025-02-07 00:26:06
回乡见闻 宿雨丨养殖业,惊险一跃?

K镇养殖的三种模式

K镇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种养殖占据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经济结构的重要地位,其中,养殖业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公司+农户”的模式,是指公司与农户合作养殖牲畜家禽。一句话概括这种模式,即公司全要素供给和全流程管理,农户出人工负责喂养。与公司合作养殖,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置条件,即养殖场地和一笔流动资金。养殖场地和养殖设备必须符合公司的标准和要求。双方签订合约后,农户需要向公司交一笔押金,押金金额视养殖数量和公司规定的单价而定,押金单价不固定,每年可能出现浮动。

进入养殖环节,农户需要按照公司的标准化养殖流程进行,从种苗选取、饲料喂养、疫病防治再到出栏时间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一切生产要素都由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提供。以养鸡为例,农户只需要按照公司的养殖流程,负责按照鸡苗生长阶段定时定量喂养饲料和兽药,定期打扫环境,撒石灰消杀鸡舍,调解保温设备等等。

销售环节几乎由公司全包,由公司对接农户和客户,农户将达到出栏标准的牲畜家禽送到公司平台,完成称重和交易环节。农户养殖所得报酬由公司决定,公司综合在综合考虑种苗、饲料和兽药等一系列生产要素价格和管理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结算,因而这种模式下的养殖收益并不完全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农户并不一定能获得所有结算收益,公司会根据押金的浮动以及下一批养殖的成本(种苗数量,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和兽药等)进行计算,实行多退少补。在整个养殖和销售环节,农户要想获得更多收益,则需要提高养殖技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日常管理上,以高肉料比、高成品品质和低疫病率来换取更高的报酬比。

第二种是“农户+农户”的模式,是指农户之间合作养殖。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两个经济实力相差较大的农户合作,分摊养殖成本。经济实力较强的一方充当类公司的角色,提供种苗和饲料,但不包销售。经济实力较弱的一方另一方提供劳动力和养殖场所,完成养殖过程。这种养殖模式的特点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稳赚不赔。占据优势的一方提供饲料,因此哪怕市场价格波动,富农还是能够从饲料上获得稳定的收入。

第三种是纯个体户养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农民主要采取相对粗放的方式养殖,种苗自繁自养,用药方面可以用野生草药代替,在管理方面也不需要投入密集的劳动力,或者说投入劳动力的程度可以视情况而定。另外,出栏方式是小批量出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规模有限、投入有限、存在技术壁垒、高风险高回报。具体而言,这种模式更加粗放,主要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因此育苗成本、用药成本和管理成本很低,在普通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不仅如此,自繁自养的好处是可以小批量快速出栏,这就意味着相比较统一大批次出栏来说,能够相对保证平均稳定的收入,并且带来一定的现金流,以支撑农户家庭的日常开支。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需要依靠自己去应对市场的风险。

为什么农民会选择和公司合作?

第一,养殖业是一个重资产的产业。种苗、饲料、养殖场地和设备,任何一项单拎出来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公司+农户的形式是一种相互分摊成本的机制,公司采取记账的方式,为农民的养殖活动预留资金流的缓冲时间,同时,公司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技术下乡也为农民节省了摸索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从事养殖的技术门槛,而农民则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提供劳动力、养殖场地和固定设备,为公司减少固定资产和员工雇佣的成本。而农户+农户的养殖模式事实上也是农民分摊成本的策略选择。普通农户对自身和富裕农户之间不完全对等的利益分配关系具有充分的了解,之所以选择继续合作,是因为饲料投资是一大笔投入,对很多普通农民来说负担较大。“农户和农户的合作,你提供猪舍,我提供饲料和种苗,农户和农户之间分摊成本,提供饲料的人稳赚,没有钱的人没办法提供饲料,饲料投资是需要一大笔资金。”。

第二,养殖业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产业。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养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疫病风险,如非洲猪瘟一类的疫病传播速度快,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二是市场风险,市场价格的大涨大落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营收。市场问题本质上是销售问题,在没有公司的前提下,农民有两种销售途径,一是自己卖,二是找中介。自己卖这一路径更加依赖于农户的信息、社会关系网等资源。缺乏社会关系资源的普通农民要把商品卖出去,往往会通过找中介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出去。以K镇的猪肉中介为例,合作模式通常是农民找到中介并支付费用让其帮忙销售自己的猪,另一端购买猪的客户同样也要给中介支付佣金找到货源。一位农民告诉我们:“要给中介25,客户让中介买猪,要给中介20,中介请人抓猪,要10块,纯赚35。减掉中介比较难,因为中介就相当于是跑业务的。如果自己去供猪,很难保障稳定,中介的作用就在于稳定供应。我养母猪,每个月都有得卖就有钱周转。”

在和公司合作的情况下,农民就显得省心很多,不需要操心中介的事情,只需要把农产品交给公司,由公司负责销售。公司将产业链高度整合起来,打通了生产和销售的环节,为农户降低了销售的压力,同时,不管销售情况如何,公司都会给予一定的兜底保障,另外,就算是有猪瘟的情况,公司也会给予一定的兜底。旱涝保收是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与公司合作养殖的最主要原因,正如农户所说“和公司一起合作会稍微稳定一点,公司出猪苗,我们盖厂,如果自己养,市场价决定你赚不赚钱,和公司养的话那就是养的好不好决定赚不赚钱,他们有保价,公司承担了一部分风险。”

公司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兜底性质的服务,原因主要在于合作养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供给是一个高盈利的环节。农民将风险交由公司承担的同时,也将包括饲料、种苗选择在内的权力交给公司了,这意味着从生产到利润分配都是由公司进行,而公司的饲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远高于市场,一位养猪的农户告诉我们,就拿一包饲料来说,公司提供的饲料每包能够比市场价格高三四十元,为了和公司维持合作,农民不得不照单全收。另外,公司也把控着收购环节,小农户在收购环节几乎没有议价权。正是通过生产环节和收购环节的利润控制,并且在大体量的支持下,养殖公司获得了稳定的营收预期,从而能够为农户提供一定的兜底保障,但归根结底,在这种模式下,小农户的地位依旧是弱势的存在。

什么是养殖业的关键之处?

流通环节是养殖业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利益相关者网络。K镇案例中涉及的小农户、中间商和农产品公司之间具有高度相关的利益关系。然而主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却并不是对等的。有研究表明,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存在失衡现象。信息不对称构成了小农户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相比起小农户,农产品中介和农产品公司因把控着大量流通渠道、生产技术和资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地位。因此,在收益方面,小农户与中间商和公司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前者占据着较小的利润空间,后者则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而一旦涉及到地方市场与全球性市场的联动,资本就不能被排除在外,需要处理好资本-政府-农民三者的关系,既不能把资本排除在外,也不能任由资本以市场的逻辑运行。资本发挥着重大的平台搭建和牵引农户的作用,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资本整合了流通环节。市场对个体种植户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时间上,对于种植户来说,时间的推移就代表着农产品新鲜度的下降,对于养殖户来说,多一天就意味着多一天的饲料成本,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为什么要和公司合作?公司负责销售,我们只负责养,我们自己养风险太大,很愁销量。(销售渠道是农业的关键)卖不出去吃很多东西,4k只吃了28万。没卖出去的话,一直吃,不长肉就长老,饲料的量多一倍。帮公司养,90多天就能卖出去,可以省饲料钱。”

空间上,在地方性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市场需求难以消费大体量的农产品,需要资本打开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市场。因此,资本表现出了两个重要的特征:

一是整合性,资本能够借助强大的社会资本,将生产到销售全流程进行贯通,这种贯通是通过配套整条产业链实现的,不仅对生产过程进行组织,还对销售过程进行把控,为市场提供大规模且具有稳定性的产品,也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路。

二是社会性,为农户提供兜底服务体现出一定的逆市场规律性,为了长久经营,资本会选择在市场风险下为农户兜底,与国家的兜底进行对比,资本的兜底更具有市场性和经营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更具灵活性。基于此进一步思考,在农户合作、资本牵头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才能够保障农民既能长久和资本合作获取经济收益,也不至于成为资本剥削的对象。

本期作者:宿雨
#回乡见闻# 宿雨丨养殖业,惊险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