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麦秆画为电视剧《黄土高天》制作道具100多件

  • 秦东记
  • 2024-12-22 22:36:25
【蒲城麦秆画为电视剧《黄土高天》制作道具100多件】渭南身边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广袤的渭北平原上,素有“渭北粮仓”之称的蒲城县,小麦种植面积高达93.8万亩。小麦的丰产为麦秆画的制作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原材料,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被烙印在这一麦一秆间,为后人所感慨、敬仰。12月10日,记者来到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悉心领略这门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绽放出的独特魅力。

据《蒲城县志》记载,蒲城制作麦秆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人在婚丧嫁娶、贺寿、乔迁或节庆时,会将麦秆画作为礼物馈赠。麦秆画又被称为麦草画、麦秸画、麦秸贴、烧烫画,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作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麦秆画的完成要历经熏、蒸、漂、染、打磨、刮、拼、剪、切、熨烫、绘、刻、粘贴、镶嵌等30多道工序,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麦秆画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有门道,比如在高温烫画中要根据需求,制作者需采用划、涂、搓、点等不同技法,烫画出不同色度。”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城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贺兴文表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一幅成色精良的麦秆画,首先得从原材料“麦秆”的处理上下功夫。制作者需要细心挑选出直且粗的麦秆,通过蒸煮高温脱脂来防霉防蛀。将选好的麦秆用双氧水浸泡两天,去除杂质和颜色,浸泡后的麦秆要彻底清洗干净,然后晒干水分,刮去里面的绒毛,熨烫去除残留的水分,再抛光麦秆片,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后粘到纸上,以便后期裁剪。制作者可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麦秆片裁剪成所需形状。

“麦秆不同的部分可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贺兴文说,“麦秆分草皮和草心两部分,草皮用于制作画面主体有光泽的部分,如鸟类的羽毛;草心用于制作背景无光泽的部分,如山石等。”

麦秆画的重头戏当然在于“画”。烙烫作画是麦秆画制作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制作者需按照事先拟好的构图,结合麦秆本身的色泽和质地,对不同部位区别轻重缓急,仔细熨碾,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其过程中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漆画、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风格和内涵。

目前,蒲城麦秆画已从最初的以文字为主的单一品种,发展为屏风、挂屏、瓷瓶、牌匾、纪念品、立体浮雕等十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盛唐风情》《二十四孝图》《耕耘图》《陕西八大怪》《关中民俗》……这些从关中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的麦秆画,在表现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融入当代审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突破,其文化内涵也越加丰富,受到了业内外颇多的赞誉与肯定。

2018年,蒲城麦秆画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蒲城麦秆画作品《渔樵耕读》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蒲城麦秆画还先后获得“最受欢迎的陕西旅游纪念品”“非遗优秀项目奖”“世界手工艺精品展金奖”“后稷金像奖”等殊荣。以贺兴文为代表的蒲城麦秆画手工艺人先后应邀为G20农业部长会议制作国礼,为中国残奥委员会制作国礼及运动员随手礼;为电视剧《黄土高天》制作麦秆画道具100多件。蒲城麦秆画作品数百次参加国际及国内文博会、艺博会等展示展销和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国内外大奖上百项。

古时,麦秆画或用于扇面点缀,或作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阁楼、豪门贵舍之中。如今,蒲城麦秆画跨越千年时空,仍不失古朴与光泽,凝聚着“守艺人”的智慧与创新。透过阵阵麦秆清香,能真切地感受到农人对耕耘精神的执着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二三里)
蒲城麦秆画为电视剧《黄土高天》制作道具1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