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铸就 美好生活”系列报道:从“海归”到“新农人” 让梦想花开田园

  • 三门峡日报
  • 2024-08-10 22:54:02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业铸就 美好生活”系列报道:从“海归”到“新农人” 让梦想花开田园】
  本报记者 葛洋  
  编者按 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刚结束的三门峡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健全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机制等一系列要求。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领和创业扶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本报选取几位创业典型,讲述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敬请关注。
  
  8月8日,位于陕州区菜园乡桥凹村的陕塬上,红黄相间的苹果挂满枝头。“我们2016年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华硕早熟苹果幼苗,这个品种有早熟和商品率高的特点,一上市就很受欢迎。”河南金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磊介绍。
  
  大边框眼镜、沾着泥土的球鞋……来到该公司院内,记者见到了今年35岁的王磊磊。10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辗转一年没能找到自己“心之所往”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陕西杨凌“农高会”——我国农业展会的“天花板”。置身于多彩神奇的农业王国,王磊磊一下子被“惊艳”到了。回到家后,他和父亲一起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上了苹果树和樱桃树。
  
  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王磊磊对农村生活再熟悉不过了,他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去改变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生活。首先是技术,父亲先学,他跟着学,慢慢啥都懂了。有时候不懂的地方向专家请教,或者通过抖音和同行交流。他说有回父亲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打开手机翻看抖音,当看到一个果农讲同样的问题时,如获至宝,赶紧拿出本子记了下来。
  
  “种植果树门槛其实很高,越学越觉得知识少。”王磊磊说,要懂技术、懂管理,要知道果树缺什么、补什么;要会剪枝,会疏果,知道微量元素的使用;万物生长靠太阳,还要知道如何通风,如何利用阳光;更重要的是要懂市场,好的产品要形成品牌卖个好价钱。
  
  说干就干,2016年,示范园建成后,为了支持县域脱贫攻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使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无缝对接,三方镶嵌在一起成为共同体,形成一条脱贫致富的金链子。
  
  越做越大,王磊磊成立的金山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60人,社员拥有土地3000多亩,进行规模化种植,定期组织培训,邀请果树专家现场教学,保证果农学到实用的技术。尤其是自己的示范园,让果农参观学习,解决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由于采用新的栽培技术,选用新的品种,果园在四年初果,五年见效益,六年可达盛果期。
  
  合作是创业成功的法宝,王磊磊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技术指导、品种选择、栽培模式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也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 走在金山农业示范园里,王磊磊说道。
  
  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我在发展苹果种植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村子的产业基础还相对薄弱、联农带农能力还有待提升。”王磊磊说,对此建议适当调整完善土地、林地等相关政策,在大力发展农、林、畜等产业的同时,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增强“三农”活力,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十年磨一剑。2023年,王磊磊荣获“第二届河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这是他最看重的其中一项荣誉。他在美国就读的大学,在那里,他见识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状况,无论机械化还是标准化程度,国内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
  
  王磊磊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现在种植果树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他希望国家更多地出台一些政策,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年轻人要热爱农业,特别是新农人,要把父辈手里的农活接下来,传下去。“现代农业领域很广阔,市场潜力也很大。比如种樱桃,一个大棚管理好了,一年收入10多万元不是问题。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也挺美。”
  
  “干了这么多年农业,踩的坑比较多。”对国内农资市场,王磊磊很是担心,这是当下行业的痛点,无论是化肥、农药还是种苗,市场仍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我们想去做一个农资方面的供应链平台,为我国农资市场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可能抽出一部分精力做跨境电商。”对于未来,王磊磊说,但不管今后做哪个行业,农业是不会丢的。
  
  图片文字:王磊磊(左四)与该公司员工讨论交流果树种植技术 资料图 三门峡
“创业铸就 美好生活”系列报道:从“海归”到“新农人” 让梦想花开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