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文蛤让日子红火起来
- 爱启东
- 2023-03-23 21:49:27
振兴路上
【红文蛤让日子红火起来】
黄海滩涂公司一个个养殖池中,成片红文蛤正在觅食。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人工繁育困难的红文蛤,经过养殖户张卫东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每年可实现亩收入上万元。他还开始筹建2000亩的“红文蛤养殖王国”,助推渔业生态高效发展。
张卫东养过奶牛、承包过池塘,如今又成养殖能手,他是怎样干成了常人眼里难以实现的事?
养殖老手登上“新舞台”
张卫东家住东海镇兴垦村,因为靠近海边,村里一直有养殖的传统。从小耳濡目染,张卫东熟悉各种养殖技术。初中刚毕业,他就倒腾出家里宅前屋后的空地,养了10来头奶牛,品质虽好,但毕竟面积只有巴掌大,只能换些米吃,挣不到“大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政策放开后,他把家里的6亩责任田全部改成养牛场,每天在牛棚里转来转去,把奶牛当成自己的孩子养。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年底奶牛卖完,一算账,竟然挣了上万元!
腰包越来越鼓,6亩地已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上世纪90年代,他在黄海滩涂公司又承包了400亩池塘,专职养起了虾、扣蟹,并开始尝试混养。市场越做越大,水产品还没上市,就被订购一空。
正当张卫东琢磨到哪里寻找更大发展空间时,黄海滩涂公司相关负责人找上了门,向他推荐了红文蛤养殖。“这是省海洋研究所的一个试点项目,他们提供苗种和技术,你负责养殖,产出全部归你!”
双方一拍即合。2018年,张卫东有了50亩红文蛤养殖基地。“我是一个比较轴的人,认准了就会一条路走到底,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张卫东的眼神充满坚定。
下定功夫掌握新技能
有了新的方向,张卫东开始摸索接下来的生财之路。虽说已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养殖难度极高的红文蛤,张卫东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每月一次的专家问诊,他都听得特别仔细,生怕有遗漏,还特意买了好几本笔记本。“别看我现在一眼就能瞧出红文蛤是否生病,其实一路走来也相当坎坷。”张卫东说。
“当时50亩投放了15公斤红文蛤苗,2个月不到,就有一半的苗翻了白,当时人都傻了。”越是困难越是不能放弃,张卫东后来才知道这些红文蛤苗无法存活是水质偏肥所致。“万事开头难。”张卫东暗暗给自己打气。
四处奔波、取经求教,与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也越走越近。“专家一个月来一次,后来渐渐熟悉了,就变成半个月一次,甚至一星期一次。有时半夜还会打电话‘骚扰’他们,专家每次都会耐心解答。”
在请教行家里手的同时,张卫东也在硬件上大胆改良,每只池塘增设3到4只增压泵,为红文蛤苗提供充足的氧气。培育关成功了,如何让这些苗长得健壮、长得快?他又在30多个品种饵料上进行试验。
投放时每斤40万只苗,开塘时每斤25只至35只……“当年投放当年上市,每年都有许多人上门求购。”经过数十次钻研探索,张卫东摸索出一套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取得良效的红文蛤苗培育方法,他和省海洋研究所的合作也顺利进入第二个周期。
带动群众授徒不保留
村民张冠鑫种了一辈子地,50岁时拜师张卫东,他压根不敢想自己能养好红文蛤,但张卫东不信这个邪,硬是把张冠鑫教成了熟练掌握养殖技术的能手。现在,张冠鑫养殖的50亩红文蛤,能为他带来每年20万元收益。
张卫东授徒,从来不留“绝活”。“大家都是信任我才跟着我干的,留一手干嘛?”谁上门,育苗免费送;水质肥度不够,马上给出饲料配方;盐度低了,增加水量……这些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独门绝技”,张卫东也一股脑儿教给了徒弟们。
有一次半夜,正在酣睡的张卫东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老张,空吗?能不能跟我走一趟,刚巡塘的时候,发现有些蛤苗钻出了泥面……”“边走边谈吧!”来不及披上衣服,张卫东就消失在夜色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是水质出了问题,当即建议换水,为邻居挽回了10余万元损失。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继推进,张卫东享受到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有了“活水”的他,一心一意将心思放在红文蛤养殖上,今年在通州湾承包了2000亩池塘,俨然建了一个“养殖王国”。
“红文蛤带来红火日子。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张卫东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时满脸春风、笑意盈盈。
【红文蛤让日子红火起来】
黄海滩涂公司一个个养殖池中,成片红文蛤正在觅食。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人工繁育困难的红文蛤,经过养殖户张卫东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每年可实现亩收入上万元。他还开始筹建2000亩的“红文蛤养殖王国”,助推渔业生态高效发展。
张卫东养过奶牛、承包过池塘,如今又成养殖能手,他是怎样干成了常人眼里难以实现的事?
养殖老手登上“新舞台”
张卫东家住东海镇兴垦村,因为靠近海边,村里一直有养殖的传统。从小耳濡目染,张卫东熟悉各种养殖技术。初中刚毕业,他就倒腾出家里宅前屋后的空地,养了10来头奶牛,品质虽好,但毕竟面积只有巴掌大,只能换些米吃,挣不到“大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政策放开后,他把家里的6亩责任田全部改成养牛场,每天在牛棚里转来转去,把奶牛当成自己的孩子养。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年底奶牛卖完,一算账,竟然挣了上万元!
腰包越来越鼓,6亩地已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上世纪90年代,他在黄海滩涂公司又承包了400亩池塘,专职养起了虾、扣蟹,并开始尝试混养。市场越做越大,水产品还没上市,就被订购一空。
正当张卫东琢磨到哪里寻找更大发展空间时,黄海滩涂公司相关负责人找上了门,向他推荐了红文蛤养殖。“这是省海洋研究所的一个试点项目,他们提供苗种和技术,你负责养殖,产出全部归你!”
双方一拍即合。2018年,张卫东有了50亩红文蛤养殖基地。“我是一个比较轴的人,认准了就会一条路走到底,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张卫东的眼神充满坚定。
下定功夫掌握新技能
有了新的方向,张卫东开始摸索接下来的生财之路。虽说已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养殖难度极高的红文蛤,张卫东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每月一次的专家问诊,他都听得特别仔细,生怕有遗漏,还特意买了好几本笔记本。“别看我现在一眼就能瞧出红文蛤是否生病,其实一路走来也相当坎坷。”张卫东说。
“当时50亩投放了15公斤红文蛤苗,2个月不到,就有一半的苗翻了白,当时人都傻了。”越是困难越是不能放弃,张卫东后来才知道这些红文蛤苗无法存活是水质偏肥所致。“万事开头难。”张卫东暗暗给自己打气。
四处奔波、取经求教,与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也越走越近。“专家一个月来一次,后来渐渐熟悉了,就变成半个月一次,甚至一星期一次。有时半夜还会打电话‘骚扰’他们,专家每次都会耐心解答。”
在请教行家里手的同时,张卫东也在硬件上大胆改良,每只池塘增设3到4只增压泵,为红文蛤苗提供充足的氧气。培育关成功了,如何让这些苗长得健壮、长得快?他又在30多个品种饵料上进行试验。
投放时每斤40万只苗,开塘时每斤25只至35只……“当年投放当年上市,每年都有许多人上门求购。”经过数十次钻研探索,张卫东摸索出一套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取得良效的红文蛤苗培育方法,他和省海洋研究所的合作也顺利进入第二个周期。
带动群众授徒不保留
村民张冠鑫种了一辈子地,50岁时拜师张卫东,他压根不敢想自己能养好红文蛤,但张卫东不信这个邪,硬是把张冠鑫教成了熟练掌握养殖技术的能手。现在,张冠鑫养殖的50亩红文蛤,能为他带来每年20万元收益。
张卫东授徒,从来不留“绝活”。“大家都是信任我才跟着我干的,留一手干嘛?”谁上门,育苗免费送;水质肥度不够,马上给出饲料配方;盐度低了,增加水量……这些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独门绝技”,张卫东也一股脑儿教给了徒弟们。
有一次半夜,正在酣睡的张卫东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老张,空吗?能不能跟我走一趟,刚巡塘的时候,发现有些蛤苗钻出了泥面……”“边走边谈吧!”来不及披上衣服,张卫东就消失在夜色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是水质出了问题,当即建议换水,为邻居挽回了10余万元损失。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继推进,张卫东享受到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有了“活水”的他,一心一意将心思放在红文蛤养殖上,今年在通州湾承包了2000亩池塘,俨然建了一个“养殖王国”。
“红文蛤带来红火日子。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张卫东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时满脸春风、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