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村里人”

  • 内蒙古日报
  • 2023-01-29 03:19:33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当好“村里人”】三新主题采访 智慧农场累计认种土地600余份,认养公鸡1200余只、母鸡400余只,累计完成近50万元订单消费帮扶;通过“一轴五线”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积极引导驻地企业、农村经济组织、青年创业者、返乡创业者、本土人才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翻开赵典的民情日志,每一页都记录着他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9年,赵典所在的东胜区教育体育局结对帮扶罕台镇九成功村。2020年,赵典接过“接力棒”,来到九成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对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赵典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他一直在思考,靠什么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思考了几天,他想明白了: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到村后,赵典以“上任即开考、上马就奔跑”的昂扬斗志,迅速进入新角色,一天到晚在村里转悠,与群众摆家长里短,了解村情民情,把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乡村振兴日常工作,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在抓班子、带队伍、定制度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学习会,凝聚党员群众力量,推动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组织力量。

曾经的九成功村,虽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从全村的生产发展方式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赵典积极牵头,与村“两委”一起梳理产业发展现状,谋划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新模式,按照“党总支+企业+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果蔬采摘、花卉种植、家庭农场、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项目,结合农家乐,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培育壮大了如鄂尔多斯市昕农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致富能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带领周边农牧民开展蛋鸡和公鸡的笼养及散养,转移剩余劳动力,转变饲养管理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入股驻地企业九城宫景区玻璃天桥、漂流等项目建设,每年村集体可稳定收入12万元;流转村民400亩土地,由村集体牵头,打造了400亩的“智慧农场”。至此,九成功村已初步形成了以“菜篮子+特色养殖+休闲观光+采摘”为特点的城郊经济发展格局。

在“智慧农场”建设中,赵典投入了太多的心血。他积极对接上级业务部门、与派出单位沟通,商定农场建设事宜,从播种到收割,从宣传到认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一手推动下,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由村集体牵头,打造的400亩“智慧农场”,以每块每年600元的价格,供城里居民前来认种,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年创收6万元,随着人流量的上升,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间接为村民增收50万元。

在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中,赵典从长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着力,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理清消费帮扶思路,充分利用包联单位行业部门优势,通过行业内部动员,平台宣传等手段,认种、认养、订单供应等形式的消费帮扶成效显著。

厚民生,增福祉,一直是赵典驻村帮扶的重点工作。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传统节日,赵典都要到低保户郭三厚家走一走、问一问,有时带去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有时给正忙乱的农活儿搭把手,还有的时候给郭三厚家清扫卫生。总而言之,赵典是郭三厚家的常客。

油坊圪台社的李凤莲,抓住城里人爱尝鲜的特点,在提早上市上做文章,种了两个大棚。一年两季蔬菜,由于家里人手不够,每到收获的季节,常常是摘下来了,没来得及出去卖,导致蔬菜滞销,影响收益。赵典听闻后,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朋友圈给李凤莲打起了广告,每逢周末,吆喝着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来李凤莲家的大棚采摘。“我们农民不怕吃苦受累,就怕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卖不出去,好在有赵书记的帮忙,我们的蔬菜销售也在逐渐打开,这给我增收致富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李凤莲乐呵呵地说。

类似这样的事,在赵典的身上,举不胜举。

“群众事无小事,我们要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就等于干好村里‘大事’,”赵典说,“既然来到九成功村,我就是这个村的一分子,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好‘村里人’,为助力乡村振兴谋划更多金点子,把九成功村产业发展壮大,为建设更加和谐、更加美丽、更加富足的九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好“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