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高飞乡村兴
- 合肥日报
- 2023-01-19 10:44:05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淮记者走基层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火热发展看一线【“头雁”高飞乡村兴】
阡陌间,翠绿的小麦、油菜无边无际,长势良好;大棚中,蔬果接茬上市,春意盎然……冬日,合肥广袤乡村涌动发展热潮,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全市场社主体蓬勃发展,总数超过3.5万家;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7000多个,农业现代化蹄疾步稳。
新老“兴农人”逐梦田野
岁寒时节,走进庐江台创园孔静心家庭农场,100多亩钢架大棚映入眼帘。众多工人正躬身大棚,割着韭菜,采收西蓝花,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面对好收成,农场主孔静心干劲十足。“40多亩韭菜、80多亩西蓝花目前全面上市,日供应量2~3吨。主要运往周谷堆菜市场和各大商超,价格还不错,一天毛收入超过1.5万元。”
今年58岁的孔静心,2009年回乡创业,2013年创办了家庭农场。一开始,他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小有所成。“之前在上海一家单位上班,考虑到要照顾家里老人,就回来了。后来尝试种植西瓜、韭菜、西蓝花,规模一步步扩大,目前总面积有600多亩,带动20多人就业。”
十年打拼,孔静心不仅种得满园春色,还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持续探索,提升附加值。拿当地的特色稻米小红米来说,单纯销售稻谷市场价一斤也就2~3元。通过深加工、树品牌,现在他家的小红米每斤卖到了8元,且供不应求。
规模越做越大,农产品如何保鲜一直是孔静心头痛的问题。2022年,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他家建起了冷链仓库,心结解开。“蔬菜瓜果一旦大量上市,销路不畅,就会烂在地里。现在有了冷库,可以暂时存储。我们家的冷库有150立方米,总共花了7万元,政府补贴了将近3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现在市、县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对做大做强充满信心。”孔静心说,他家的深加工车间用地已经获批,新的一年会启动建设。“我们这里还将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我们发展生产。我准备引入物联网技术,今后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农田灌溉和病虫害防控。”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新农人逐梦田野,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争当乡村振兴的“领跑人”“兴农人”“追梦人”,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85后”张纪,大学毕业后在合肥从事金融及房产生意。2018年,他选择再回“农门”,在家乡流转近600亩闲置土地,牵头成立合肥市锦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等,累计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90后”的胡盼盼,2011年从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放弃省城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肥东办起了家庭农场,借助线下线上的电商模式,为消费者推荐当地及周边乡镇农户的农副产品。
……
数据显示,至2022年年底,全市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2.9万家,合作社稳定在6000家左右,场社主体总数已经超3.5万家。
2022年,我市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开展金融服务专题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我们还组织开展‘头雁’‘耕耘者’等培训行动,培育示范主体。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新增16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望新增6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6万农户当起“甩手掌柜”
瑞雪兆丰年。2023年的第一场雪后,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的6000多亩麦田,白绿相间,连绵不绝,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借助2019年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红桥村对全村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随后,该村成立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以村级合作社为承接主体的“三变”改革。经股东大会协商,最终确定了“土地保底收入+绩效分红”的分红方案,全村耕地由村集体兜底运作,统一经营。
种地看似简单,实则是门大学问,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村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耕地进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
“借助金丰公社集团化采购降成本、专业化种植高产出、渠道化销售高溢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技术风险,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红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贵权介绍,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600万元,其中土地种植收入532万元。
在长丰,金丰公社的“大托管”不仅服务村集体,还有种粮大户、小农户。
杜集镇种粮大户魏林志流转土地1300多亩,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说起“大托管”带来的效益,他笑容满面。“我是全程交给金丰公社托管,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效率高,节本增效。相比自己弄,现在我每亩大概增收80~100元。现在周边很多小农户也与他们合作,有半程的,有全程的,大家都受益。”
“三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全程托管、订单托管、半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而实现农田规模化,经营统一化、耕作现代化、服务精准化。公社自身拥有农机87台,目前托管总面积11万亩。”长丰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龙江介绍,他们通过开展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确保同样的地块产出更多的粮食,同样的产量卖出更多的钱,农户和村集体都是“甩手掌柜”。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是促进农业规模生产、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
围绕农业生产“大托管”,近年来我市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
2022年,我市在长丰县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我市加快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发展统一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全市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7000多个,实施耕地全程托管的农户超过6万户。
持续精准培育实现新跨越
通过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带动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数据显示,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流转土地面积442.48万亩,流转比例60%。土地流转流入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经营主体面积305.69万亩,其中流入家庭农场的面积144.46万亩,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积54.99万亩,流入企业的面积106.24万亩。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新模式,合肥正在发力。
2023年,我市将深入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多措并举精准培育,真正做到“培育一批主体、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产业。2023年,新培育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50家。
“我们将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充分尊重农户生产托管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和规模的托管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将积极整合各级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扶持开展“大托管”的镇、村开展农田整治和宜机化改造,加强乡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及仓储等设施建设,支持种粮大户和涉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围绕粮食生产耕种管灌收全过程,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力争2023年,涉粮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3200个左右。
·许庆勇 本报记者 华新红·
记者手记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生力军。
历经多年培育发展,时下合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喜人,且呈逐年增长、强劲发展态势。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多方整合资金,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创新开发保险,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风险;全面强化服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水平,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五谷丰登,绘就兴农新画卷。
阡陌间,翠绿的小麦、油菜无边无际,长势良好;大棚中,蔬果接茬上市,春意盎然……冬日,合肥广袤乡村涌动发展热潮,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全市场社主体蓬勃发展,总数超过3.5万家;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7000多个,农业现代化蹄疾步稳。
新老“兴农人”逐梦田野
岁寒时节,走进庐江台创园孔静心家庭农场,100多亩钢架大棚映入眼帘。众多工人正躬身大棚,割着韭菜,采收西蓝花,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面对好收成,农场主孔静心干劲十足。“40多亩韭菜、80多亩西蓝花目前全面上市,日供应量2~3吨。主要运往周谷堆菜市场和各大商超,价格还不错,一天毛收入超过1.5万元。”
今年58岁的孔静心,2009年回乡创业,2013年创办了家庭农场。一开始,他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小有所成。“之前在上海一家单位上班,考虑到要照顾家里老人,就回来了。后来尝试种植西瓜、韭菜、西蓝花,规模一步步扩大,目前总面积有600多亩,带动20多人就业。”
十年打拼,孔静心不仅种得满园春色,还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持续探索,提升附加值。拿当地的特色稻米小红米来说,单纯销售稻谷市场价一斤也就2~3元。通过深加工、树品牌,现在他家的小红米每斤卖到了8元,且供不应求。
规模越做越大,农产品如何保鲜一直是孔静心头痛的问题。2022年,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他家建起了冷链仓库,心结解开。“蔬菜瓜果一旦大量上市,销路不畅,就会烂在地里。现在有了冷库,可以暂时存储。我们家的冷库有150立方米,总共花了7万元,政府补贴了将近3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现在市、县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对做大做强充满信心。”孔静心说,他家的深加工车间用地已经获批,新的一年会启动建设。“我们这里还将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我们发展生产。我准备引入物联网技术,今后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农田灌溉和病虫害防控。”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新农人逐梦田野,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争当乡村振兴的“领跑人”“兴农人”“追梦人”,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85后”张纪,大学毕业后在合肥从事金融及房产生意。2018年,他选择再回“农门”,在家乡流转近600亩闲置土地,牵头成立合肥市锦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等,累计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90后”的胡盼盼,2011年从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放弃省城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肥东办起了家庭农场,借助线下线上的电商模式,为消费者推荐当地及周边乡镇农户的农副产品。
……
数据显示,至2022年年底,全市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2.9万家,合作社稳定在6000家左右,场社主体总数已经超3.5万家。
2022年,我市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开展金融服务专题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我们还组织开展‘头雁’‘耕耘者’等培训行动,培育示范主体。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新增16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望新增6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6万农户当起“甩手掌柜”
瑞雪兆丰年。2023年的第一场雪后,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的6000多亩麦田,白绿相间,连绵不绝,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借助2019年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红桥村对全村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随后,该村成立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以村级合作社为承接主体的“三变”改革。经股东大会协商,最终确定了“土地保底收入+绩效分红”的分红方案,全村耕地由村集体兜底运作,统一经营。
种地看似简单,实则是门大学问,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村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耕地进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
“借助金丰公社集团化采购降成本、专业化种植高产出、渠道化销售高溢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技术风险,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红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贵权介绍,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600万元,其中土地种植收入532万元。
在长丰,金丰公社的“大托管”不仅服务村集体,还有种粮大户、小农户。
杜集镇种粮大户魏林志流转土地1300多亩,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说起“大托管”带来的效益,他笑容满面。“我是全程交给金丰公社托管,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效率高,节本增效。相比自己弄,现在我每亩大概增收80~100元。现在周边很多小农户也与他们合作,有半程的,有全程的,大家都受益。”
“三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全程托管、订单托管、半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而实现农田规模化,经营统一化、耕作现代化、服务精准化。公社自身拥有农机87台,目前托管总面积11万亩。”长丰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龙江介绍,他们通过开展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确保同样的地块产出更多的粮食,同样的产量卖出更多的钱,农户和村集体都是“甩手掌柜”。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是促进农业规模生产、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
围绕农业生产“大托管”,近年来我市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
2022年,我市在长丰县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我市加快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发展统一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全市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7000多个,实施耕地全程托管的农户超过6万户。
持续精准培育实现新跨越
通过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带动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数据显示,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流转土地面积442.48万亩,流转比例60%。土地流转流入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经营主体面积305.69万亩,其中流入家庭农场的面积144.46万亩,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积54.99万亩,流入企业的面积106.24万亩。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新模式,合肥正在发力。
2023年,我市将深入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多措并举精准培育,真正做到“培育一批主体、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产业。2023年,新培育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50家。
“我们将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充分尊重农户生产托管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和规模的托管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将积极整合各级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扶持开展“大托管”的镇、村开展农田整治和宜机化改造,加强乡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及仓储等设施建设,支持种粮大户和涉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围绕粮食生产耕种管灌收全过程,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力争2023年,涉粮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3200个左右。
·许庆勇 本报记者 华新红·
记者手记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生力军。
历经多年培育发展,时下合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喜人,且呈逐年增长、强劲发展态势。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多方整合资金,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创新开发保险,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风险;全面强化服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水平,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五谷丰登,绘就兴农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