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种下助农增收“摇钱树”
- 秦皇岛晚报
- 2022-08-12 16:07:15
秦皇岛身边事 【返乡创业,种下助农增收“摇钱树”】(全媒体记者:马卫庆 刘双喜 杜楠 魏菲 摄影报道)眼下,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头道杖子村东山脚下,沿着盘旋的山路往上爬,在半山腰处占地300亩的青松岭家庭农场内,桃树一棵连着一棵,郁郁葱葱,果实挂满枝头。
李英洁隔着纸袋,用手掂量一下,“嗯!这个得有七八两重。”说着话,他摘下桃子,剥掉纸袋,油蟠桃颜色金黄,果香浓郁,尝一口,又香又甜。
“好吃吧?”李英洁自豪地介绍,“咱这片果园地处山坡地,冷热温差大,不积水,沙质土壤,因此特别适合种植桃树。”李英洁说,这个品种叫金油蟠,个头大,颜色鲜亮,果实形状整齐,果核小,香味十足,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今年45岁的李英洁就是本村人,对家乡的这片土地,他怎么也看不够。“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乡亲们对我家很好,那些恩情我忘不了。”李英洁说,他原本从事窗户安装行业,积攒了一笔财富。很多人都劝他,选择大城市生活,他的姐弟也都在北京工作,但李英洁思来想去,“都去城市,村里没人了咋办?地得有人种啊。”尤其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和他小时候一样,没什么变化,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李英洁决定,返乡创业,助农增收。
5年前,带着这样的决心,李英洁返回家乡,流转300亩山地,开始种植桃树。山地种植的果子好吃,但是开荒这一步太难了。光是用挖掘机平整山脚到桃园的小路,就花了十多万元。修建蓄水池,又花了十多万元。幸好有村里的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礁陪着李英洁到处跑手续,联系电力部门铺设线路,“那段时间我一天睡几个小时,有时候坐着就能睡着。”李英洁笑了笑,“许是年轻吧,身上有一股子劲儿,终于把桃园建了起来。”
园内种植蟠桃、油桃、毛桃等6个品种,种植的过程也有曲折。有一年,李英洁引进100多棵小苗,商家说这是秋天成熟的毛桃。结果第三年夏季结果,果子不但品相不好看,还很容易烂。没办法,只好全部砍掉重新种植。下山路平整一次又一次,却总是被雨水冲毁。李英洁琢磨着,“明年说啥也得把道路硬化了,又得几十万元的投入。”
创业困难,但李英洁一直坚守初心—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为回报乡亲,他给的工资非常高,不管是除草还是摘果,妇女一天130元、男工200元,还管饭,多的时候一天就数十个工人,人工工资是最大的投入。“跟着英洁干,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赚钱。”村民李柏清一边麻利地采摘、打包,一边说。
为保证口感,种植过程中只施农家肥,都是人工除草,“咱的桃子有绿色食品认证,就是为了给顾客最好的口感。”李英洁说,从6月下旬到10月,几个品种的桃子陆续成熟上市,周边市民可以错季采摘。今年产量大,估摸着有10万多斤。通过朋友圈,李英洁把桃子卖到了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品相好、口味甜的山地桃,深受消费者喜欢。“吃过的人都说桃子太甜了,但桃树刚挂果两年,知道咱们桃园的人不太多,今年产量又高,桃子不耐储存。”李英洁说,他因此有些担心销路,这么辛苦种出的桃子,让更多人能品尝才好。
有人不理解,说李英洁傻,赚了钱不在城市定居,偏偏回乡村;投资200多万元,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本儿。李英洁瞅着硕果飘香的桃园,笑了:“地总要有人种,乡村是咱的根,我也要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返乡创业,种下助农增收“摇钱树”
李英洁隔着纸袋,用手掂量一下,“嗯!这个得有七八两重。”说着话,他摘下桃子,剥掉纸袋,油蟠桃颜色金黄,果香浓郁,尝一口,又香又甜。
“好吃吧?”李英洁自豪地介绍,“咱这片果园地处山坡地,冷热温差大,不积水,沙质土壤,因此特别适合种植桃树。”李英洁说,这个品种叫金油蟠,个头大,颜色鲜亮,果实形状整齐,果核小,香味十足,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今年45岁的李英洁就是本村人,对家乡的这片土地,他怎么也看不够。“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乡亲们对我家很好,那些恩情我忘不了。”李英洁说,他原本从事窗户安装行业,积攒了一笔财富。很多人都劝他,选择大城市生活,他的姐弟也都在北京工作,但李英洁思来想去,“都去城市,村里没人了咋办?地得有人种啊。”尤其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和他小时候一样,没什么变化,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李英洁决定,返乡创业,助农增收。
5年前,带着这样的决心,李英洁返回家乡,流转300亩山地,开始种植桃树。山地种植的果子好吃,但是开荒这一步太难了。光是用挖掘机平整山脚到桃园的小路,就花了十多万元。修建蓄水池,又花了十多万元。幸好有村里的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礁陪着李英洁到处跑手续,联系电力部门铺设线路,“那段时间我一天睡几个小时,有时候坐着就能睡着。”李英洁笑了笑,“许是年轻吧,身上有一股子劲儿,终于把桃园建了起来。”
园内种植蟠桃、油桃、毛桃等6个品种,种植的过程也有曲折。有一年,李英洁引进100多棵小苗,商家说这是秋天成熟的毛桃。结果第三年夏季结果,果子不但品相不好看,还很容易烂。没办法,只好全部砍掉重新种植。下山路平整一次又一次,却总是被雨水冲毁。李英洁琢磨着,“明年说啥也得把道路硬化了,又得几十万元的投入。”
创业困难,但李英洁一直坚守初心—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为回报乡亲,他给的工资非常高,不管是除草还是摘果,妇女一天130元、男工200元,还管饭,多的时候一天就数十个工人,人工工资是最大的投入。“跟着英洁干,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赚钱。”村民李柏清一边麻利地采摘、打包,一边说。
为保证口感,种植过程中只施农家肥,都是人工除草,“咱的桃子有绿色食品认证,就是为了给顾客最好的口感。”李英洁说,从6月下旬到10月,几个品种的桃子陆续成熟上市,周边市民可以错季采摘。今年产量大,估摸着有10万多斤。通过朋友圈,李英洁把桃子卖到了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品相好、口味甜的山地桃,深受消费者喜欢。“吃过的人都说桃子太甜了,但桃树刚挂果两年,知道咱们桃园的人不太多,今年产量又高,桃子不耐储存。”李英洁说,他因此有些担心销路,这么辛苦种出的桃子,让更多人能品尝才好。
有人不理解,说李英洁傻,赚了钱不在城市定居,偏偏回乡村;投资200多万元,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本儿。李英洁瞅着硕果飘香的桃园,笑了:“地总要有人种,乡村是咱的根,我也要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