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强产业链经济

  • 泰山晚报
  • 2022-08-05 13:49:30
走在前 开新局 【岱岳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强产业链经济】“以前种点玉米小麦,去掉成本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不用担心收成好坏,年底还有分红。”泰安市岱岳区范镇郑寨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村民尝到了增收甜头。

流转了土地的赵维圣一家并没有离开熟悉的土壤,他们成为汶阳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工人,不用外出打工,除去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每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村民既当股东又当员工,是郑寨子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密码。2014年,郑寨子村成立了慧鑫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全村1600亩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手里,发展反季节无花果、草莓、牛蒡,打造保底收入加收益分红的统一运营模式。

“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闲散、发展资金不足问题,还为村内15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郑寨子村党支部书记亓会峰介绍,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多万元,10%列入集体收益,30%作为村民分红,60%作为村民再入股,实现循环发展。

对于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土地是跨不过去的“乡愁”,郑寨子村为每位村民留出24平方米的土地,供村民种一些日常的瓜果蔬菜。“小事上也都为我们着想,听说我们以后年底的分红能越来越多,人家村支书还能坑咱?”笑意从赵维圣脸上荡漾开来。

日上三竿,从肥沃的平原来到崎岖的山地,道朗镇北张村村民王培明正在果园里精心照顾去年嫁接的苹果新品种。

“合作社邀请专家给我们培训,这种黄金维纳斯一斤能卖20元钱。”王培明说,近几年游客越来越多,水果不愁卖。

北张村曾经属于省级贫困村,2015年村集体收入只有8000元,村委向北走100米,50多亩的果园承包费基本就是全部收入来源。

“想法挺多,但那时候资金是个问题。”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培勇说服几位老党员,一人拿出2000元注册资金,成立了“林夕圆”林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外出考察、邀请专家更新品种、购买化肥降低种植成本、帮助联系销售,结束了农民“孤身闯市场”的历史。

2017年6月,全国农改试点试验落户岱岳区。短短几年时间,王培勇“梦圆”了。

北张村抓住机会,高标准打造了连栋大棚,先后引入乐惠农业、绿地头电子商务“拎包入住”,通过村企联建,先后发展特色民宿、墙体彩绘、林果采摘、鲜切花基地、果品加工车间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村”。

让城里人来体验田园生活,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这是北张村要实现的“美丽经济”。“在开发庭院民宿上,村民拿出自己的闲置房间,企业装修运营、村民提供服务,按企业50%、村集体10%、村民40%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王培勇介绍,去年,北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为把乡村产业集约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岱岳区在摸索推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村村抱团”的发展方式。

角峪镇岳家庄村党支部成立岱岳区昌盛葡萄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水果种植业。但本村土地有限,村党支部联合柴庄、鲁西等8个村的300多户村民都发展葡萄大棚,目前区域内已建设葡萄大棚近300个,种植户达到200户。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增加40多万元,带动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

今年,岱岳区全面推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合作社联合社、产业链合作社等,不断做强农村上下游产业链经济,力争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倍增’,10万元以下的村彻底清零。(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岱岳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强产业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