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枝绿叶黄金穗
- 北疆频道
- 2022-07-15 08:01:29
【青枝绿叶黄金穗】7月10日,河套大地热浪涌动。巴彦淖尔市2022年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之一的“‘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入成熟阶段。
临河农场“巴麦13号”小麦千亩示范区,麦穗迎着朝阳,抖擞着河套大地的精气神。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的科技人员说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是青枝绿叶黄金穗。即麦穗已经泛黄,秸秆青翠、麦叶墨绿,是春小麦成熟期最佳生长状态。
十年磨一麦
青枝绿叶黄金穗,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但一粒种子,却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努力。从1955年至今,河套小麦经历了秃麦、甘麦、欧柔墨巴和“永良4号”等30多个品种的更新换代,挥洒了三代农业科技人员辛勤探索的心血和汗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巴麦13号”,经过十多年在巴彦淖尔和云南两地的加代选育,从两万多份材料中选育出“巴麦13号”。并在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该品种正式由研发示范阶段迈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通过科企紧密合作,“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2014年,“巴麦13号”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水地小麦区域试验:全区6个点,6点全增,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亩产500.91公斤,比对照“永良4号”增产9.5%。
2015年,市农科所与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合作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
2016年,市农科院与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联合育成的“巴麦13”号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21年1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布了十大科技成果,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科技成果“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
2021年,市农科所小麦课题组对“巴麦13号”进行了原原种繁殖,获得原原种14万斤。2022年,兆丰面业公司从产权单位购买了“巴麦13号”生产经营权以及所有原原种,在本市和周边市区、新疆、宁夏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2022年,“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市十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成果转化一枝独秀
前段时间的强对流天气,狂风暴雨席卷河套大地,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而“巴麦13号”依然挺拔。据介绍,“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周边农户对此赞不绝口。
为加快推进“巴麦13号”小麦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将其列入2022年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集成转化“巴麦13号”良种扩繁,有机、绿色小麦生产技术集成,麦后复种技术应用与示范。解决河套小麦品种专用化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不高问题,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巴麦13号”良种扩繁6000亩,将生产种子500万斤,供下年10万亩种植面积。转化示范9000亩,用于面粉加工及产品开发。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园子渠试验站安排了多项栽培技术研究。在临河农场安排500亩“巴麦13号”滴管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栽培技术示范。并安排麦后复种技术应用与示范,试验麦后复种西瓜、娃娃菜、大白菜、水果萝卜、油料、饲草等示范。科技人员对此信心满满。
农民是一杆秤
种子好不好,农民是一杆秤。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的温瑞智2020年种植12亩“巴麦13号”,平均产量1200余斤。2022年,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的薛志强种植500亩,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的朱建平种植500亩,临河农场六分场的霍建平种植100亩......2022年“巴麦13号”在全市推广面积1.5万亩。
作为“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三个国审品种之一,“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大面积转化示范,产量超过主栽品种“永良4号”5%以上,亩最高产量达到1206斤。2020—2021年在乌兰察布及山西、甘肃、新疆种植反馈很好。在稳定高产、抗病性、营养元素特别是钙镁含量、加工及食用品质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将替代河套地区种植40多年的“永良4号”,成为新一代河套小麦品种的引领者。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地区。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巴麦13号”每亩增产近100斤,全市种植小麦100万亩,单纯品种创新就贡献新增1亿斤的粮食,支撑20万人的口粮。加快“巴麦13号”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河套小麦增产增收,是老百姓和科技部门的共同期待。“巴麦13号”的科技成果转化开了一个好局,只此青绿!(巴彦淖尔日报)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形象展新貌 建设亮丽内蒙古
临河农场“巴麦13号”小麦千亩示范区,麦穗迎着朝阳,抖擞着河套大地的精气神。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的科技人员说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是青枝绿叶黄金穗。即麦穗已经泛黄,秸秆青翠、麦叶墨绿,是春小麦成熟期最佳生长状态。
十年磨一麦
青枝绿叶黄金穗,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但一粒种子,却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努力。从1955年至今,河套小麦经历了秃麦、甘麦、欧柔墨巴和“永良4号”等30多个品种的更新换代,挥洒了三代农业科技人员辛勤探索的心血和汗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巴麦13号”,经过十多年在巴彦淖尔和云南两地的加代选育,从两万多份材料中选育出“巴麦13号”。并在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该品种正式由研发示范阶段迈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通过科企紧密合作,“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2014年,“巴麦13号”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水地小麦区域试验:全区6个点,6点全增,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亩产500.91公斤,比对照“永良4号”增产9.5%。
2015年,市农科所与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合作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
2016年,市农科院与内蒙古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联合育成的“巴麦13”号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21年1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布了十大科技成果,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科技成果“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
2021年,市农科所小麦课题组对“巴麦13号”进行了原原种繁殖,获得原原种14万斤。2022年,兆丰面业公司从产权单位购买了“巴麦13号”生产经营权以及所有原原种,在本市和周边市区、新疆、宁夏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2022年,“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市十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成果转化一枝独秀
前段时间的强对流天气,狂风暴雨席卷河套大地,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而“巴麦13号”依然挺拔。据介绍,“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周边农户对此赞不绝口。
为加快推进“巴麦13号”小麦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将其列入2022年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集成转化“巴麦13号”良种扩繁,有机、绿色小麦生产技术集成,麦后复种技术应用与示范。解决河套小麦品种专用化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不高问题,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巴麦13号”良种扩繁6000亩,将生产种子500万斤,供下年10万亩种植面积。转化示范9000亩,用于面粉加工及产品开发。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园子渠试验站安排了多项栽培技术研究。在临河农场安排500亩“巴麦13号”滴管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栽培技术示范。并安排麦后复种技术应用与示范,试验麦后复种西瓜、娃娃菜、大白菜、水果萝卜、油料、饲草等示范。科技人员对此信心满满。
农民是一杆秤
种子好不好,农民是一杆秤。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的温瑞智2020年种植12亩“巴麦13号”,平均产量1200余斤。2022年,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的薛志强种植500亩,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的朱建平种植500亩,临河农场六分场的霍建平种植100亩......2022年“巴麦13号”在全市推广面积1.5万亩。
作为“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三个国审品种之一,“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大面积转化示范,产量超过主栽品种“永良4号”5%以上,亩最高产量达到1206斤。2020—2021年在乌兰察布及山西、甘肃、新疆种植反馈很好。在稳定高产、抗病性、营养元素特别是钙镁含量、加工及食用品质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将替代河套地区种植40多年的“永良4号”,成为新一代河套小麦品种的引领者。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地区。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巴麦13号”每亩增产近100斤,全市种植小麦100万亩,单纯品种创新就贡献新增1亿斤的粮食,支撑20万人的口粮。加快“巴麦13号”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河套小麦增产增收,是老百姓和科技部门的共同期待。“巴麦13号”的科技成果转化开了一个好局,只此青绿!(巴彦淖尔日报)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形象展新貌 建设亮丽内蒙古